• 提供簡單清晰的論述,破除迷思 • 資料豐富且全面,沒有數學算式及模型
- 版本:2018-09
- 原文名:Economics: The User's Guide
- 作者:張夏準(Ha-Joon Chang)
- 書籍購買連結:讀冊生活,博客來
- 內容
- 全書分為序、12 個章節、以及後記;說明常見經濟理論的由來、名詞意涵的轉變、以及各種觀點和政策的時代背景
- 提供簡單清晰的論述,破除迷思
- 資料豐富且全面,沒有數學算式及模型
- 心得
- 讚,適合時常翻閱複習
- 許多人是從「投資」(股票、期貨、基金、債券等等)開始認識經濟學用語,但因為只專注在賺現金,所以累積的知識大多單一且破碎,也無法察覺「知識」其實只是觀點。此書提供多樣的理論、觀點、歷史來拓展讀者視野,提供實用的工具與數據讓讀者進行有效思考
序
以下為作者的主張。
經濟學應該是國民基本素養
- 有素養才有判斷力
95% 的經濟學根本是常識
- 看起來充滿了專用術語和數學公式,實際上沒那麼難
經濟學絕不可能是物理化學那種科學
- 現實五花八門
- 理論五花八門
- 道德價值判斷不同
- 政治價值判斷不同
國民需要有判斷力,知道特定情境裡的哪個論述最符合其道德價值與政治目標
- 不是「最正確」喔
第 1 章
作者說明為什麼很多經濟學都是吹牛
吹牛:研究所有一切每件事
常見於大眾書的書名與副標
- Tim Harford《The Logic of Life》
- Robert Frank《The Return of The Economic Naturalist: How Economics Helps Make Sense of Your World》
- Steven D. Levitt, Stephen J. Dubner《Freakonomics: A Rogue Economist Explores the Hidden Side of Everything》
吹牛:研究理性選擇
此吹牛路數,出自新古典學派,Lionel Robbins 1932 年的著作《An Essay on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Science》。
Gary Becker 1976 年的著作《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書名正是「經濟學解釋人類行為」的路數。
經濟學應該要研究經濟
界定什麼是經濟學;應該是看主題內容,而不是看方法理論。
生產
- 勞動力:人
- 資本:機械,工具
- 資金轉移:餽贈,慈善,社會福利(公共經濟學)
- 工作條件:政治,國際貿易
- 消費
- 其他與上列息息相關的細節
- 科技發展
- 資源管理
第 2 章
亞當・斯密《國富論》的時空背景
亞當・斯密提出的基本原則,儘管以(寬鬆)廣義標準來看仍說得過去,但我們得知道其差異有多大
- 1776 年《國富論》的別針工廠,每人每日約產 4,800 支
- 1980 年的別針工廠,每人每日約產 800,000 支
以下簡單列出古今時空背景差異。
「商業社會」 → 資本主義經濟體,其他經濟體
自有自營、共有共營 → 法人持股
- 現在的經營權和所有權分得很開
- 以前是無限責任,現在是有限責任
- 以前組織與架構規模很小,現在有加盟、全球生產等複雜的官僚結構
奴工、童工、自雇者、農民 → 支薪勞工
完全競爭 → 寡占壟斷
- 現在大多數的市場裡都有大企業,影響力很大
- 壟斷(monopoly)
- 寡佔(oligopoly)
- 買方壟斷;獨買(monopsony)
- 買方寡佔(oligopsony)
- 同業聯盟;企業聯合(Cartel)
金本位、銀本位 →
- 以前的銀行業務、股市規範、金融工具,都少有人用、缺乏資訊與監管
第 3 章
介紹資本主義歷史。我覺得可搭配《經濟學的40堂公開課》閱讀。
此章節的數據,來自定量經濟史學家 Angus Maddison。
1500 - 1802 年,資本主義黎明
- 資本主義起源,西歐:英國、比利時、荷蘭
- 現代科學鼻祖的時代:哥白尼、伽利略、費爾瑪、牛頓、萊布尼茲
- 機械化生產的前導科技
- 殖民擴張:西歐諸國、英國東印度公司
- 香料、黑胡椒、蔗糖、橡膠、棉花、菸草
- 薯條、番茄、玉米糊(polenta)、辣椒
- 殖民創傷
1820 - 1870 年,工業革命
- 人均收入增加,但生活水準(、壽命)倒退
- 馬克思的社會主義
- 【事實】:資本主義的發展初期,英美與西歐諸國都有積極干預市場,並非「自由貿易與自由市場的力量」讓它突飛猛進
1870 - 1913 年,自由經濟時代
- 科技快速進步發展
- 許多制度開始成形:責任有限、破產法、中央銀行、社會福利、勞動法規(意外險醫療險)
- 【事實】這時期常被稱為「第一次全球化」,但其實不那麼自由經濟,各國間仍有許多關稅,或與殖民地簽不平等條約
1914 - 1945 年,大動盪
1914 -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7 年,俄羅斯革命(蘇聯社會主義)
1929 年,美國大蕭條,德國、法國也重創
- 美國,小羅斯福改革
- 1933 - 1934 年,第一次新政
- 1935 - 1938 年,第二次新政
- 瑞典亦改革,如今為所得稅大國
1945 - 1973 年,資本主義黃金時代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 同盟國成立布列敦森林機構(BWI,Bretton Woods Institutions)
- 國際貨幣基金(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 國際收支(balance of payment)
- 世界銀行(World Bank)
- 1947 年,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and Tariffs)
- 1951 年,歐洲煤鋼共同體(ECSC);1957 年,歐洲經濟共同體(EEC);1973 年,歐洲共同體(EC)
- 國營事業(SOE,State-Owned Enterprise):鋼鐵、鐵路、銀行、能源
- 英國健保和醫療院所也國營
- 美國的「產業政策」
- 五角大廈:電腦
- 海軍:半導體
- 空軍:航空
- DARPA:網路
- 生技:國家衛生院
獨立風潮
- 1945 年韓國、1947 年印度、1957 年肯亞
- 「開發中國家」開始發展
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機
1973 - 1979 年,過渡期
1971 年,美國取消美元兌黃金的保證
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
1979 年,第二次石油危機
1980 年 - 現在,新自由主義樓起樓塌
- 1979 - 1983 年,英國首相鐵娘子柴契爾夫人
- 私有化:將國營事業賣給民間
- 天然氣、自來水、電、鋼鐵、航空、汽車
- 富人降稅、減少政府支出、限制工會罷工權力、解除跨境金流的限制
- 1981 年,美國總統雷根
- 涓滴理論(trickle-down theory)
- 供給面經濟學(supple-side economics)
- 鏽帶(Rust Belt):美國中西部工業區
- 1980 年,沃爾克震撼;1982 年起,第三世界債務危機
- 1989 年,柏林圍牆倒塌;1991 年,蘇聯解體
- 1978 年,中國改革開放
- 美國法蘭西斯・福山,新保守主義學者,提出「歷史之終結」
- 1994 年,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簽署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
- 1995 年,GATT 升級為 WTO
- 1993 年,歐盟成為單一市場
- 冷戰中立國—瑞典、芬蘭、奧地利,1995 年皆加入歐盟
- 全球化
- 1990 年,大前研一《The Borderless World》
- 1997 年,William Greider《One World, Ready or Not》
- 2005 年,Thomas L. Friedman《The World Is Flat》
- 《Financial Times》專欄主筆 Martin Wolf
- 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 Jagdish Bhagwati
-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
- 1999 年,美國廢止新政的 Glass-Steagall Act,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可以彼此跨足
- 2008 年,次貸風暴、金融海嘯
p. 54-55
「自由主義」的流變
- 17 世紀,自由主義(liberalism)
- p. 277 契約論(contractualism)的起源之一,1651 年,湯瑪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利維坦 》(Leviathan)
- 古典自由主義
- 保障財產權,保障用財生財的權利
- 最小政府(minimal state)
- 放任(laissez-faire)
- 反對民主
- 20 世紀中葉以前
- 大部分的自由派都不是民主派
- 現今的自由主義
- 通常與民主畫上等號,因為也標榜政治權利、言論自由
- 現今
- 在美國,自由主義改用來指稱中間偏左:Edward Moore Kennedy、Paul Krugman
- 但他們在歐洲會被歸為社會民主派
- 歐洲的自由派,是指德國自由民主黨
- 其理念對應到美國,則是自由至上派(libertarian)
- 1980s 後的經濟學主流,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
- 經濟主張與古典自由很像
- 主張央行應該壟斷發鈔權
- 不公然反對民主,但不少人願意為了保障私有財產和自由市場而犧牲一下民主
- 「華盛頓共識」:鼓吹新自由主義的三大組織都在華府
- 美國財政部,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
- 自由派(liberal):歧義很多的單字
第 4 章
介紹經濟學的九大學派,非常有用的入門架構。
學派之間的界線其實有些很模糊
- Carl Menger
- 公認為奧地利學派的開宗祖師,但也被視為新古典學派創始人之一
- Frank Knight
- 奧地利學派?制度學派?凱因斯學派?行為學派?
沒有包山包海兼顧複雜真實世界所有面向的真理
經濟一定涉及價值判斷
九大學派關鍵字
- 古典(當初名為 political economy)
- 看不見的手
- 賽伊法則(Say's Law)
- 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
- 勞動價值論(Labor Theory of Value)
- 新古典(將 political economy 改名為 economics,因為他們自認是純科學,不涉價值判斷)
- Pleasure Machine,Utility(效用),Disutility(負效用)
- 消費與交換
- 帕累托標準(Pareto criterion)
- 不是完全挺自由市場的分支學派
- 市場失靈
- 外部性(Externalities)
- 補償原理(Compensation Principle)
- 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al Asymmetries)
- 否認市場失靈的理論
- 總體經濟學:理性預期論(Rational Expectations Theory)
- 金融經濟學: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 HOS 模型(Heckscher-Ohlin-Samuelson Model)
- p. 97,新古典學派的論述,可左可右,幾乎可以為任何政策與個人行為辯護
- 馬克思
- 上層建築(Superstructure):文化、政治、生活
- 生產方式(Mode of Production)
- 生產力(Forces of Production):科技、機器、技能
- 生產關係(Relations of Production):分工、財產權、僱傭關係
- 發展學派(作者稱之為發展主義傳統(developmentalist tradition))
- 生產技能(productive capabilities)
- 重商主義
- 幼稚產業理論
- 德國歷史學派
- 1950s - 1960s,發展經濟學(Development Economics)
- 奧地利
- 學派鼻祖 Carl Menger
- 1944 年,海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 自發秩序(Spontaneous Order)
- 熊彼得
- 創業家利潤(entrepreneurial profit)
- 新熊彼得學派:演化經濟學(Evolutionary Economics)
- 國家創新體系理論(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 凱因斯
- 總體經濟學(Macroeconomics)
- 充分就業(Full Employment)
- 不確定性(Uncertainty)
- Animal Spirits(動物本能、動物血性)
- 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
- 流動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
- 制度學派
- 始於 Thorstein Veblen(韋伯倫,又譯范伯倫)
- 1918 年,正式確立名稱 Institutionalist School
- 1980s,「新」制度學派
-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
- 產權理論(Property Rights Theory)
- 行為學派
- 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 Finance)
- 實驗經濟學(Experimental Economics)
-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 Heuristics(捷思法、直覺推斷)
- 組織慣例(Organization Routine)
- 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
每個學派的多元觀點,應該被保存、提倡、交叉授粉
不要陷入那種黑白分明、認為對方非壞即笨的辯論風格
第 5 章
介紹兩類經濟觀,並說明為何新古典學派以個人為中心的理論是扭曲事實。
以個人為核心的經濟觀(新古典學派)
- 海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 傅利曼《選擇的自由》
為什麼以個人為核心、以自利理性假設所建構的理論是錯的
- 因為個人有很多面向
- 因為個人是受社群影響而成
p. 152 「越是承認個人是社會的產物,就越能欣賞那種跟階級背景唱反調、違風悖俗的個人自由意志。越是接受人類理性有限,就越能欣賞那種人人不看好、都認為是『非理性』的創業冒險。(冒險成功後,人人都改稱它為創新了。) 換句話說,唯有承認人類意識之坑坑疤疤,才能辨別什麽是真選擇。要不然,在完美個人的世界中,人人皆知哪種行動最能自利,做出的選擇一定是空洞沒價值的。」
第 6 章
說明經濟數據的真實與極限。
不容易量化的東西
- 政治自由
- 社群交際
- 自我實現
- 家務
- 兒少老病的照護
- 快樂
- 適應性偏好(adaptive preference)
- 虛假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
第 7 章
(工業化)製造業很重要;科技和組織運作是兩項一樣重要的技能
這兩項主題有許多書籍更詳細地探討,以下列一些我看過喜歡的
- 《美軍四星上將教你打造黃金團隊》、《讓大象跳起來》
- 哈佛商業評論:克里斯汀生經典文章清單
- 《MVP製造機》
第 8 章
金融業造成的經濟災難;作者用簡短的篇幅完整介紹了整個脈絡,很厲害。
我覺得電影《大賣空 The Big Short》也很好。
p. 225
「在金融業以外的產業界,『股東權益極大化』信念再加上『新金融』,已大大壓縮長期投資的空間。」
第 9 章
介紹貧富差距,作者認為政府政策可以將貧富差距變小。
自由市場派相信的涓滴效應並沒有出現
階級不流動有礙經濟成長
- 《社會不平等》、《收入不平等》套書:貧富差距大,會使嬰幼兒死亡率和青少年懷孕率變高,教育表現變差,兇殺案增加,平均壽命更低
常用的貧富差距測量值
- 基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
- 帕爾瑪比值(the Palma ratio)
第 10 章
介紹工作。
人權
- 奴隸
- 苦力(coolies)
- 童工
工時
- 窮國的每週工時較長
- 工時數據的誤差:有些人窮到不算失業,其工時會被忽略
- 窮國並不是因為懶惰而窮
失業
- 自然性失業(又稱摩擦性失業):企業變動,勞工自己換工作
- 技能性失業(又稱結構性失業)
- 政治性失業
- 新古典學派最喜歡的說法:「政府規定了最低薪資、遣散費用、勞健保等法規,干擾了『賽伊法則』,因此是政府造成了失業。」
- 周期性失業
- 凱因斯學派認為失業都是周期性
- 系統性失業
- 資本主義內建的失業
工作不只是賺錢
- 人不只是消費者,還是工作者
- 消費慾望不是工作的唯一驅動力
第 11 章
經濟不可能離開政治
第 12 章
談國際經貿如何仰賴與考驗政府的能力。
現代的比較優勢理論:HOS 定理(Heckscher-Ohlin-Samuelson version of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其假設有過於簡化的問題
- 有問題的假設 ⓵:所有國家的生產技能(科技)都相同
- 有問題的假設 ⓶:資本與勞力可以輕易地在不同產業間轉移、隨時調整部署
後記
不要迷信單一主張
- 若有經濟專家宣稱「這全是科學、不帶主觀價值」,千萬別信
- 數據可以讓你感知規模大小與變化,但數據判讀需要經過思考,而不是盲信
- 改變很困難,但不要放棄去改變;長期來看都還是進步的
- 義大利馬克思主義者 Antoni Gramsci:我們在認知上應該悲觀,意志上卻必須樂觀
心得
去年第一次讀,今年重讀然後整理如上,依然覺得它是一本很優秀的指南,提供各種面向的證據與思考。
這些基礎知識非常有用,幫我過濾掉很多垃圾資訊;打好地基,省時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