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本:2020-06,初版 2 刷
- 原文名:Licence to be Bad: How Economics Corrupted Us
- 作者:強納森・奧德雷德(Jonathan Aldred)
- 書籍購買連結:讀冊生活,博客來
- 內容
- 本書著重於個體經濟學對個人世界觀的塑造與影響
- 第 2 章到第 9 章的標題,為目前大眾流行的價值觀,作者介紹這些觀念的歷史與轉變,並說明它們的缺陷、不合理之處
- 心得
- 本書提供了許多少見的經濟學界的小故事與爭議的細節,補充了經濟學家著作與觀點發展的脈絡
第一章
「過去五十年間,有關何謂恰當行為的新觀念腐化了我們的思想。」
- 對於信任、正義、公平、自由選擇、和社會責任,我們持有的理解、觀念、和價值觀都有重大轉變
p. 15-16,「他們的思想為我們提供了一種世界觀,而如果我們相信他,世界就變成他們所講的那樣。換句話說,有一些經濟學觀念至少在某程度上是自我實現的:相信它們對它們成為事實大有幫助。」
- 譯者此處翻譯的自我實現,指的是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p. 19,「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現代經濟學某程度上填補了現代社會宗教衰落留下的空白。在 21 世紀,我們的世界觀不自覺地受經濟學的概念和價值觀制約。經濟學語言深刻地限制了我們可以提出的政治和道德問題。」
目前的流行
- 企業文化:1970 年,芝加哥經濟學學家傅利曼(Milton Friedman)說,營利是企業的唯一責任
- 1944 年,奧地利經濟學家海耶克(Friedrich Hayek)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
- 1955 年,海耶克粉絲費雪成立研究智庫與遊說組織,經濟事務研究所(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
- 1981 年,費雪成立阿特拉斯經濟研究基金會(Atlas Economic Research Foundation)
- 人是自私的
- 人是理性、計算得失的經紀人
- 『生意就是生意』、『不平等加劇是市場經濟中無可避免的事』
觀念釐清
- 18 世紀,亞當斯密的開明自利(enlightened self-interest),是要人們培養教養、風度、和「道德情操」
- p. 13,「他擔心,人們『傾向仰慕有錢有勢者,並鄙視貧困卑微者』,將導致『我們的道德清操敗壞』。」
第二章:不信任何人
介紹賽局理論(game theory)
- 1944 年,馮紐曼(John von Neumann)與普林斯頓經濟學家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出版《賽局理論與經濟行為》(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 兩人原本想將書名命名為《理性行為通論》(General Theory of Rational Behavior)
- 1964 年的電影《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 角色部分原型為馮紐曼
- 馮紐曼在臨終前受洗成為天主教徒
- 摩根斯坦吹噓自己是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三世的私生孫子
- 1947 年 - ,二戰結束,美蘇冷戰開始
- 1948 年,蘭德公司(RAN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成立
- 1950 年,納許發表了一篇論文,後人稱之為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
- 一個非合作賽局的更通用的多人非零和玩法
- 1950 年 5 月,納許的博班老師塔克(Albert Tucker)受邀向心理學家介紹賽局理論,說了一個他從蘭德公司那裡聽來的故事:囚犯困境(prisoner’s dilemma)
- 1959,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提及懦夫賽局(game of chicken)
- 1962 年 10 月,美蘇的古巴飛彈危機
p. 51,「賽局理論是一種殭屍科學,一種對人類互動的設想,無論如何殘缺,就是死不去。」
第三章:財富戰勝正義
介紹寇斯定理(Coase Theorem)。
寇斯的觀點被誤解、被定理化
- 寇斯
- 不喜歡抽象理論、稱之為「黑板上的經濟學」
- p. 85,「1980 年代,寇斯才清楚表示,世人對他的觀點有巨大的誤解,但此時已經太晚了。誤解已成為主流,許多人的事業建立在這種誤解上。」
- 1951 年,寇斯認為廣播頻譜應該拿出來拍賣,只要法律明確界定頻譜權利、容許權利轉讓,這些權利最終必將落入最重視它們的廣播業者手上。
- 1960 年,與芝加哥經濟學家辯論獲勝後,發表法學論文〈社會成本問題〉(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 〖分歧點〗:寇斯發表的論文是一種思想實驗,說明「零成本交易假設」
- 芝加哥經濟學家
- 自由市場經濟學術戰士大本營,認為寇斯的「頻譜拍賣」觀點錯誤,但在 1960 年初與寇斯進行辯論後,芝加哥學派全都信奉寇斯的觀點;p. 62,「現代的私有化觀念可說是誕生於那一刻。」
- 〖分歧點〗:芝加哥經濟學家認為寇斯的論文是寫實的,並將寇斯的觀點提升為定理
- 提倡私有化
- 政府不應該干預
- 1970s 初,芝加哥的寇斯追隨者出現了法律經濟學派
- 波斯納的「財富最大化」,將原本受輕蔑、不被認真看待的法律經濟學派,轉變為有爭議但可敬的學派
- 1977 年,成立顧問公司 Lexecon(目前公司名稱為 Compass Lexecon)
第四章:政府這敵人
介紹阿羅(Kenneth Arrow)的《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對美國政治的影響
- 阿羅也跟美國軍事界有關
- 阿羅的理論其實就是 1785 年法國哲學家暨數學家孔多塞侯爵發現的孔多塞悖論(Condorcet paradox)。
第五章:搭便車,或不盡自己的一份力
介紹搭便車(free-riding)。
這章的內容有點離題,我覺得只是在談人性與社會現象,而不是本書的主題「經濟學對個人世界觀的影響」。
常見的流行:不管我是否盡一份心力,結果都不會有差別
- 不管我是否減少搭飛機、減少消費來降低碳排放,結果都沒差
- 不管我是否去投票,結果都沒差
- 不管我是否繳自己的那一點稅,政府的財力都不受影響
- Facebook 避稅
- Google 避稅
思想實驗
- 堆垛悖論(sorites paradox)
- 沙子累積形成沙堆
- 落髮逐漸形成禿頭
- Derek Parfit 的無害虐待者(harmless torturers):相關內容介紹
第六章:經濟萬有理論
介紹貝克(Gary Becker)和傅利曼的經濟學觀點如何形成目前的流行,以及謝林(Thomas Schelling)如何計算人命的價值與價格
- 經濟學帝國主義
這章切合書名,也是張夏準說的「很多流行的經濟學『理論』都是吹牛」。
作者提供了很多貝克的「理論」缺陷、刻意模稜兩可的事實與細節,很不錯。
第七章:人人都有一個價
這章談誘因(incentives),小故事特別多。
p. 212-213,以撒.柏林(Isaiah Berlin)對自由的見解
- 書籍《以撒.柏林》
常見的流行
- p. 199,「經濟學的動機理論暗示,只要你出夠高的價格,你可以使幾乎任何人做幾乎任何事。⋯⋯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金錢可以與所有動機互換——也就是說,金錢是一種中性的通用貨幣,所有動機都可以用它表達。」
p. 202,「這是我們在本書其他章節已經看到的 21 世紀常見悲劇:經濟學家對人類的期望是犬儒和不信任的,結果人類不負所望。『人人都有一個價』變成一個自我實現的信念。」
1911 年,費城人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出版《科學管理原理》(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 1970s,彼得杜拉克譽其為「工作科學的牛頓(或是阿基米德)」
- 泰勒主義(Taylorism)
- p. 194,「泰勒並不認為他的『科學管理』是道德上中性或無關政治的。他認為工人是笨蛋,必須由智力較高的經理人控制他們的行為。⋯⋯『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處理生鐵的科學非常了不起,以致那些體能足以處理生鐵,又愚笨到會選擇這個職業的人,極少有能力理解處理生鐵的科學。』」
行為經濟學
- 心理學家康納曼和特沃斯基
- 捷思與偏誤(heuristics and biases)
- 助推(nudge)
第八章:信賴數字
談機率、不確定性、鐘型曲線、碎形。
這章只是在講一些 Daniel Ellsberg 和 Frank Ramsey 的生平。
- 維根斯坦的好友
- 與凱因斯有互動
第九章:你得到的是你應得的
目前的流行
- p. 275,「全球化和新科技創造了一種經濟模式,使擁有高價值技能或才華的人可以獲得極其豐厚的報酬。不平等無可避免地加劇。⋯⋯如果加稅確實打擊有錢人,它就會阻礙人們創造財富,結果是所有人都變窮。」
- p. 303,「所得稅是一種竊盜,搶走了納稅者的正當所得。」
- Vilfredo Pareto
- 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
- 80/20 法則
- 拉法爾曲線(Laffer curve)
- 涓滴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
p. 291,「民意調查一直顯示,歐洲人認為運氣是收入的主要決定因素以及窮人身陷貧困陷阱的比例,約為美國人的兩倍。另一方面,美國人認為窮人懶惰、缺乏意志力以及長遠來看,努力工作可以提高生活品質的比例,約為歐洲人的兩倍。但是,事實上,美國和歐洲的窮人(底層的 20% 人)每年總工作時數大致相同。更重要的是,美國的經濟機會和世代流動性比歐洲更有限。」
第十章
這章在談很多經濟學家都瞧不起其他人
- p. 319,「一項針對美國學界經濟學家、歷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和商學院教授的調查,證明了經濟學家確實與眾不同地深信自己的學科比其他學科優越。那項調查的受訪者多數明智地相信『跨學科知識』優於『單一學科獲得的知識』,但經濟學家卻不同意。」
p. 324,「過去幾年裡,主要經濟學期刊的統計顯著性檢驗,受到包括統計學家在內的許多人嚴厲批評。可複製(replicability)這個關鍵科學標準往往未能達致:其他研究者無法複製已發表的實證研究。所謂的數據革命並未帶來無可爭議、數據導向(data-driven)的新經濟知識,反而加深了有關數據可以證明什麼的爭議。」
經濟思想史的經典導論,《俗世哲學家》
- p. 327,「海伯納在他討論亞當斯密、馬克思、凱因斯等偉大經濟學家的過程中,令人信服地說明了他的核心論點:資本主義的演變與經濟思想的演變是分不開的。因果關係是雙向的:資本主義由偉大經濟學家的思想塑造,同時也為他們提供思考的材料。」
心得
讀了這本書又認識更多經濟學的歷史,還不錯,有更多材料用來識破常見的鬼扯。
另外,譯者許瑞宋有滿多譯作,不知道為什麼這本讀起來特別不順、很多贅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