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本:2014-11,二版 1 刷
- 原文名: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 作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
- 書籍購買連結:讀冊生活,博客來
- 內容
- 從文化來分析國家經濟發展的差異,並指出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 心得
- 信任確實很關鍵,很基本,不容易累積,又很容易被忽略
說明
原文與譯文對照
- p. 13,「美國和日本、德國的共同點高於華裔社團,例如香港與台灣⋯⋯」
- 原文 p. 10,「Chinese societies like Hong Kong and Taiwan」
- p. 72,「在華人社會裡這種現象甚至更為明顯,這裡指的社會包括台灣、香港、新加坡和中國本身。」
- 原文 p. 56,「Chinese societies——in Taiwan, Hong Kong, Singapore,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tself.」
- p. 89,「中國大陸」
- 原文 p. 70-71,「the PRC」
- p. 105,「中國社會」,「中國文化」
- 原文 p. 83-84,「Chinese society」,「Chinese culture」
我採取的態度
此書出版於 1995 年,距今約 27 年,作者法蘭西斯・福山也持續活躍並發表許多意見。
以下是我整理此書資訊的態度
- 收集刻板印象、常見敘事、通用敘事,以及作者見解
- 敘事與刻板印象
- 現在還流行嗎?
- 適用或常見於哪些族群:年齡,收入,教育程度,產業,投票傾向,原生家庭背景
- 敘事涵蓋的大小、比例
- 支持的數據與反駁的數據
- 我認識了什麼新資訊? → 我可以用這些資訊改進什麼? → 我可以用這些資訊建立什麼? → ⋯⋯ → 身為台灣人,我如何打造我認同的敘事?
小提醒
書中有很多粗糙的觀點,我覺得有常識的一般人都不會認同作者那種描述。我不想不負責任地提及那些粗暴的刻板印象,所以會盡量不直接摘錄原文。
另外,書中的粗體字應該是台灣出版社添加的,我查看的原文版並無粗體或斜體的重點強調。
全書架構
分為 5 個部分
- 信任是什麼
- 低信任度社會
- 高信任度社會
- 美國的信任危機
- 呼籲大家要充實信任度
信任是什麼
p. 8,「追求他人認同的欲望一直都是人類行為的主要驅動力之一。⋯⋯經濟活動代表了社會生活中極為關鍵的一環,同時也和許多規範、規則、道德義務和其他習慣交織在一起,形成了社會的樣貌。」
參與者相互支持,因為他們相信他們是透過互信而組成的共同體
- p. 11,「這些團體都屬於文化社團,它們不是根據明顯的法規、律令來制約形成,而是經由一套團體中每個成員內化的倫理習慣和相互約束的道德義務所凝聚而成。」
- 1970s 的日本馬自達
- 1970s 的德國賓士
- 1980s 的美國紐郭爾鋼鐵公司(Nucor Corporation)
- 豐田汽車的工廠產線
- p. 36-37
- 〖低信任度〗:經營運作只能靠規章和制度,規章和制度則由談判、認可、法制化、執行的程序,以及強制手段而來。以這些措施來取代信任,必然造成「交易成本」上升
- 〖高信任度〗:每個人有共同的價值觀,遵循共通的世俗倫理規範,那麼經營成本就會比較低廉;且高信任度能容許多樣化的關係,較能夠井然有序的創新開發
- p. 42
- 〖低信任度〗:提防、孤立員工,官僚規章,工業機器的小螺絲
- 〖高信任度〗:以成人的方式對待員工,信任員工能對群體有所貢獻
p. 27,民族習慣
- 中國人、韓國人、義大利人對家族的死忠
- 法國人對建立面對面關係的抗拒
- 日本人對收養非血親後代的觀念
- 德國人對訓練的強調
- 美國人在社交生活上講究派別的個性
社會資本與自發社交性(spontaneous sociability)
- 〖高信任度〗大型民營企業組織:美國,日本,德國
- 擁有眾多民間非營利組織(學校、醫院、教會、慈善團體),超越家族的範疇
- 〖低信任度〗非現代化管理的家族企業:台灣,香港,法國,義大利
- 有堅實的家庭結構,但其他成員之間信任基礎相對薄弱的社會
- 〖低信任度〗國家很強勢,家庭很強勢,但缺乏中間層的社會
- 獨裁國家
- 信奉天主教的拉丁語系國家:法國、西班牙、義大利
- 儒教(家族主義):台灣、香港、新加坡、中國
傳統看法與作者看法
- 傳統看法:日本是注重團體和國家的「社群導向」社會,美國是個人主義至上、遵循盎格魯薩克遜的自由主義
- 作者看法
- 家族企業轉型為專業管理、理性組織的公司的時間點:美國 1830s,日本 1890s
- 美日工業結構很相似
- p. 64-65,「美國比其他西方社會擁有更密集、更複雜的自願性組織網絡,⋯⋯美國人說他們很不信任『大政府』,但是他們卻很會創造和維持規模龐大、聯屬性格強烈的『民間』機構」
〖高信任度〗日本
- 優秀年輕人嚮往成為政府官員,通產省是日本戰後的重要智囊
- 很難辨認日本政府單位和民營企業的分別,其關係微妙
- 即使政府角色重要,但和法國、墨西哥、巴西相比,日本政府的直接指導還是算少
- 日本公營企業的 GNP 佔比,是 OECD 裡最低的
- 自願性組織網絡
- 家元團體:弓箭射術,劍道,茶道,能劇,歌舞伎,花藝
- 師父和門生的強烈直系關係,且非基於血緣基礎
- 神道教,佛教
- 健全的私立大學制度:早稻田、慶應、上智、同志社
自由市場經濟的理論結構只對了 80%
- p. 23-24,「亞當斯密的主要作品除了《原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還有一部《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其中將經濟動機描繪為極複雜的心理,並指出經濟活動是著床於更廣的社會習慣與道德之中。」
低信任度社會與高信任度社會
低信任度社會
- 公民意識低
- 對家族以外的組織的認同感低
- 家族導向,中間層薄弱
- 產業呈馬鞍狀分佈:數量可觀的小型民營企業,以及少數的大規模國營企業
- 家族主義較難建立大型民營企業組織,而這也會影響中小企業參與全球經濟活動的程度
〖低信任度〗Chinese Culture,Nepotism(族閥主義,裙帶關係)
- 王安電腦(Wang Laboratories)
- 王安交棒給自己的兒子,而非公司裡資深專業、大家認同的員工
- 王安交棒後,仍是公司 CEO,實際上並未權力下放
- 王安的管理風格難以制度化:獨裁、不授權給下屬;公司人數超過 2000 人,有 136 是直接向王安報告的
- 中國盛宣懷
- 台灣
- 中小企業居多
- 生產技術層次低的家庭工廠:塑膠,紙
- 國營企業死氣沈沈
- Network Organizations 很少,平均 7 個
- 日本平均 31 個
- 韓國平均 11 個
- 香港
- 即使公司股票公開上市、在全球都有總部或分公司,實際佔多數股份的都還是家族人士
- 特徵
- 對外人極度不信任,因此無法制度化
- 第一代成功,第二代接班權力鬥爭,第三代愈來愈差
- 愛爾蘭諺語:shirtsleeves to shirtsleeves
- 美國企業有 80% 是家族企業,只有三分之一的第二代能讓公司不衰退
- 子輩都會被特定栽培,孫輩則會選擇和家族無關的領域,或是藝術領域
〖低信任度〗義大利儒教(Italian Confucianism)
- 義大利南方小村落
- 將核心家庭的短期物質利益最大化,並認為別人也是這麼做
- 非道德家族主義(amoral familism)
- 義大利南方最有力的社會組織是黑幫
- 義大利中部:「第三個義大利」
- 小型家族企業
- 產業以出口導向
- 有高科技產業,例如工具機(NC),產量僅次於德國
- 具有高度競爭力的產品:紡織、成衣、傢俱、農具機械。製鞋設備、工業機器人、高品質陶瓷、磁磚
- 地理特性:類似加州矽谷,或是波士頓 128 公路
- 「彈性專精化」(flexible specialization):工藝導向、高科技,針對高度分化的消費市場
〖低信任度〗法國
- 中央政策、補貼,國營高科技產業
- 成功的航太工業:協和(Concorde),空中巴士
- 沒成功的:電腦工業、半導體工業、生物科技、汽車工業
- 中世紀的法國曾經有豐富的中間層:商會、宗教團體、俱樂部
- 現代法國人不喜歡面對面的關係,情願接受上級階層的命令
〖低信任度〗韓國
- 例外特徵:有和美、日、德一樣規模的超大企業,但沒有許多小型家族企業
- 原因:1960s、1970s 開始,政府鼓勵設立超大集團
- 三大財閥(三星、現代、幸福金星)佔 GDP 的 36%
- 韓國財閥是政府政策刻意引導而成,日本財閥多少還是自發性的
- 韓國財閥是垂直整合、收購合併,而不是日本的 Network Organizations 網絡
- 最嚴守儒教規範,講求出身門第,階級感強烈
- 分家產,長子拿兩倍
- 前 20 大財閥,有 31% 的高階主管是家族成員
- 組織情懷
- 宗親會
- 地域
- 釜山、大邱等慶尚省一代、首爾附近
- 春川、全羅、江原
- 大學同學
- 當兵情誼
- 民族主義發達
- 基督教信徒很多
高信任度社會
- 高自發社交性,中間層豐富多元
- 中間層的組織是最強勢的
- 從工業化開始至今,都很富裕
〖高信任度〗自發社交性的基礎來自不同的歷史根源
- 日本:家庭結構,封建制度
- 德國:guilds(商會、行會、同業公會)
- 美國:新教的宗教傳承激發強烈的社交意願
現代經濟的先決條件
- 契約
- 財產法
- 商業法
- 經濟制度
〖高信任度〗日本
- 1868 年,明治維新
- 財閥:三井,三菱,住友,安田
- 日本的小企業非常多,但他們比較像垂直整合公司底下的「被壟斷式供應商」(captive supplier),而非獨立小公司
- 日本傳統文化
- 家族企業裡的「總管」、受薪主管被賦予長期決策權
- 權力的名實不符:天皇實際上無權,掌權的是地方貴族
- 農家的長輩會主動退位,將權力交給年輕人
- 一直以來都沒有強力的中央政府,權力大多為地方分權
- 禪宗:在每天的世俗活動中追求完美
- 1945 年,美國佔領時期,財閥的家族所有權被稀釋;目前企業大多為專業化管理、公開上市、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
- 日本大企業的缺點,以四大電腦公司(NEC、日立、富士、東芝)為例
- (他們都刻意仿照 IBM)
- 組織惰性
- 對新市場興起、新技術的反應很慢
- 官僚氣息重、即使是低階決策也要尋求一堆主管的同意
- 日本財閥集團的風格
- 偏好向集團內的成員採購,即使價格高、品質較差
- 集團內的資金借貸利息較低
- (美國人覺得這種行為是非正式的貿易壁壘)
- 發包公司和承包商彼此高度信任、不會洩漏機密;發包公司會鉅細靡遺的檢查承包商的各項工作
- 互惠的道德義務感:集團內的成員,終身雇用的員工
- 日本民族意識的缺點
- 不信任外國人
- 企業在海外較不容易經營
〖高信任度〗日本家庭結構
- 對大名(封建領主)效忠,而非血緣關係
- 盛行養子制度
- 家僕死後也會被當作家族祖先來祭拜
- 長子繼承房子和家族事業,且僅對弟妹有些微的義務
日本企業二戰後的終身雇用制度化
- 作者詳列的日本企業文化,確實與三十年前的日劇劇情與邏輯吻合,但那些內容在近幾年的日劇裡已經很少見了
〖高信任度〗德國
- 歷史
- 19 世紀,德意志關稅同盟;經濟發展超越較早開發的英國與法國
- 從俾斯麥時期開始,就是福利國家,從未遵循新古典主義的自由路線
- 勞動市場的法規相當嚴格,要解僱勞工遠比美國困難
- 與日本相似的地方
- 井然有序,乾淨的公共空間與國民居所街景
- 對特定文化團體的歸屬感較強烈
- 勤奮
- 追求完美的傳統
- 對外國人特別不友善
- 追求秩序的熱情進而捧出獨裁政權、對威權不加思索的服從
- 卡特爾(cartel)組織
- 其他重大文化變遷:二戰,東德西德的分治
- 產業:化學,製藥,鋼鐵
- 拜耳,AEG,西門子
- 制度化的互惠協議(比日本的終身雇用制更制度化,以法律詳細規範)
- 罷工的工作天數很少,勞工和管理階層之間有較高的信任感
- 敬業精神(Arbeitsfreude)
- 勞工階級對勞動自豪,具有專業精神,認同自己的社會階級、產業、共事的主管
- 工人擁有較大的職權,管理階層大多由擁有相關工人技能的人擔任
- 學徒制遠比英國普及
美國的信任危機
p. 65,美國 1960s 以來
- 家庭生活品質惡化
- 犯罪率上升
- 一般人動不動就興訟
- 美國政府透過法院系統,擴張個人權利,傷害了大型社群訂定行為準則的能力
美國文化
- 個人主義,以及憲法裡的個人主義意識形態
- 積極參與自發性組織
- 基督新教(Protestantism)
p. 343,作者比較美國黑人與亞裔社群的差別,但我認為那完全瞎扯,非常粗糙
正在消失的中間層(The Vanishing Middle)
- 創新能力與企業家精神來自不肯服從傳統權威的性格
- 以個人主義和多元化沾沾自喜,導致成員們除了法律制度,無其他共同點、共識、價值觀
- 家庭這個最基本道德社群正在崩潰
- 參與自發性組織的人數大量減少
- 對陌生人和鄰居的信任度降低
- 訴訟案件暴增,導致人們彼此的信度度降低,例:企業不再替離職員工寫推薦信
- 中西部 rust belt 擁有傳統悠久的強烈社群意識,但在失業問題的打擊下,已經失效
- p. 366,「資本主義社會所實現的自由程度通常比它真正可以成就的遜色多了。⋯⋯資本主義能夠創造的新社區和它所能摧毀的一樣多。」
- 權利文化(rights culture):p. 370,「對美國人來說,權利本身具有絕對性質,不能因為憲法強調人民對社會、對其他人亦負有責任而稍減。」
- 網際網路的興起,對社交行為的影響
呼籲大家要充實信任度,傳統與現代共存共榮
自由民主和資本主義仍是現代社會最重要的政治與經濟架構。
作者列出一些解釋「為何台港義法都小規模公司,美德日都大規模企業」的常見論點
- 〖常見論點〗企業規模與工業結構是受一國國內市場大小所左右,以及技術的掌握度
- 作者提供台韓、德國意大利荷蘭的數據反駁
- 〖常見論點〗企業規模和國內市場較無關,和國家整體經濟水準有關,例如國民平均所得
- 作者提供台韓、德國義大利的數據反駁,並說這是倒因為果
- 〖常見論點〗各個國家的開發與發展階段不同
- 作者認為此論點不攻自破
- 〖常見論點〗法律、商業與金融制度不足,因此缺乏大規模企業
- 作者從亞洲股票市場現象的角度來反駁
- 〖常見論點〗企業規模大小的主要因素並非文化,而是受國家政策影響
- 作者認為部分正確,國家政策確實對企業規模和工業結構有影響;作者再次重申本書論點,文化因素很重要且太被低估了
心得
這種介紹涵蓋超大範圍、超級泛用的抽象概念的書,讀一讀了解一下還不錯。
如果未具備其他知識,可能無法理解作者在講什麼,也容易被作者牽著走。
以經濟學來說,泰勒的《科學管理原則》在《作惡的執照》裡有稍稍介紹,經濟學相關人名在《拚經濟:一本國民指南》、《適應:金融演化新思維》裡也有。
以其他方面的知識來說,美國流行文化常有東岸、西岸、中西部的差異;我覺得很無聊的《美國的反智傳統》,可以認識美國人對宗教與知識的態度;美日韓的情境喜劇、法律劇、商業劇、社會犯罪劇、文化紀錄片等,則能認識不同的傳統與價值觀。
若想了解文化差異的實際細節,可以讀《文化地圖》,簡單實用。
若想認識自己所處的文化,可以從 CIH 陳盈豪的臉書用戶輪廓分析文開始
- 2019-04-10,人類首張黑洞照片科普的粉絲
- 2021-08-16,公視戲劇《斯卡羅》最初期的粉絲
- 男性
- 2019-09-12,大尺度外拍團的粉絲
- 2022-02-10,黑嘉嘉臉書廣告的粉絲
- 2022-03-12,Ru味春捲的粉絲
- 其他
- 2019-02-28,朱學恒的粉絲
- 2019-05-17,台灣同婚合法當天,在蔡英文、蘇貞昌貼文按憤怒的
- 2020-03-12,高虹安的男性粉絲
- 2020-04-11,國民黨數位諸葛亮簡勤佑的按讚足跡
- 2022-01-15,軍人和警察哪個最藍
- 2022-02-28,叫林飛帆報名烏克蘭外籍兵團的